后勤部门和院感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后勤保障和隐患排查,特别是医疗废弃物、污水等有害物质处理是否达院感要求等;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的通知》要求,迅速制定了医院“医废”处置细则,创新技术手段,严格管控措施,总结出一套“四步四专两在线”的经验,即采用“新冠”标识、双层垃圾袋、鹅颈结式封口、垃圾包装层层消毒“四步”措施严密防护确保无泄漏;按照专用通道,专用容器,专人运送、专处存放的“四专”方式进行“医废”垃圾转运和存放,同时保持与固废处置中心的密切联系,做到日产日清。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采用医废可追溯软件系统和污水在线监测,掌握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各流转环节情况和污水处理达标情况。

截至目前,该院已经“零风险”处置“新冠医废”约1500千克,处理“新冠污水”4000立方米,真正实现让“头号危险物”不再危险。

一.医疗废弃物管理

1.收集和运送

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结合其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特性,对疫情防控区域的医疗垃圾建立独立处置通道,医疗废物一律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给予新冠专门标识,鹅颈式封口,分层封扎,离开污染区前再次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放入密闭转运箱进行转运;对损伤性废物,装入锐器盒中,3/4满时封口,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后直接转运;转运过程实行专人、专车、定时收集,清运到固废处置中心单独存放并移交至有资质的合作单位进行专业处置,确保其不会在储存和转运过程中传播,转移清空后,对贮存区现场墙地、运送工具等相关物品应及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清洁。

2.可追溯管理

在现有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的编码方式,对各医院各医疗废物产生的诊疗部门进行编码,采取手持机扫码的形式,对医疗废物流程的各环节进行信息录入,掌握每一批次医疗废物的流向,特别是对新冠肺炎病区的医疗服务垃圾进行重点监控,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全流程监管,杜绝散失或泄露,实现对医疗废弃物的追根溯源。

三.污水管理

1.隔离病房污水预消毒

对于隔离病房排水单独收集,设置预消毒池,安装一台二氧化氯发生器加药设备进行预消毒处理,消毒完后再进入院内污水管网系统。

2.污水站采用MBR膜污水处理工艺

医院污水经过双氧耦合池处理,在生物池内维持高浓度的微生物量;再经过MBR污水处理工艺,这样可以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直接使用的稳定中水,工艺剩余污泥少,极有效地去除氨氮,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出水中细菌和病毒被大幅度去除,能耗低,占地面积小。同时使用紫外线消毒,极大减少了药物的投放量。隔离病房污水预消毒后进入院内污水处理系统再次进行消毒,加大污水站含氯消毒剂用量,比平常增加到50%~80%左右,达到每升水含消毒剂8~10微克;污水站加药设备采用一用一备,确保正常加药。

3.加强监测和检测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污水在线监测系统,时时掌握污水达标情况。每星期两次对污水排放进行采样检测,使得进入市污水管网的污水大肠杆菌数量始终保持在100个/升以下,余活性氧大于0.5mg/L。

三.人员管理

1.防护措施

操作值守人员配齐防护服、护目镜、胶手套、胶鞋等防护设施,确保人员安全。

2.设备巡查

加大设备巡查力度,专人值守,24小时巡查,确保设备设施运行正常。

3.人员培训

组织进行院感培训,重点强调落实七步洗手法,防护用品的穿脱等规范;同时进行了心理疏导,消除心里顾虑,稳定员工思想,确保工作不断,执行力度不减;特别是发热门诊、观察和隔离病房区域垃圾清运人员的心理建设,确保关键岗位工作落实到位